首页 > 企业CSR > 正文

“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十周年 卢思骋:不再只是熄灯一小时

2018-08-22 16:50:12来源:公益参考消息网

央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记者白杰戈)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晚上八点半,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第十次在中国举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熄灯一小时的方式,呼吁社会和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地球一小时”越来越知名,但是,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本身也遭遇过一些质疑,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要如何保持和扩大影响力?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代表卢思骋接受了中国之声专访。

“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十周年 卢思骋:不再只是熄灯一小时

卢思骋接受中国之声专访

“地球一小时”2007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第一次举行,2009年被引入到中国,当年卢思骋作为嘉宾,在上海参加了那次活动:“我当时是在联合国环境署当专家,在做上海世博会的环境评价报告,我被邀请到东方明珠塔上,看着外滩的那些灯,一个一个关掉,还是很震撼的。”

十年来,中国的多个城市都在三月末的这个周六晚上参与熄灯一小时。卢思骋表示,与此相伴的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和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的十年:“中国应该是WWF在全球推动‘地球一小时’活动当中面最广、参与度最高的其中一个国家,这也反映出中国的企业与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你问大家办公室里的纸会用双面吗?你会自己带环保袋去购物吗?回答可能不一定。但是如果你问大家愿意继续活在雾霾的天气当中吗?愿意继续吃被污染的水或者土壤中的农产品吗?我想不会有人愿意的。现在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政府有非常大的力度去推动生态文明的转型。”

不过十年来,“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方式也面临过一些质疑,比如集中熄灯的实际节能效果、大量宣传以及点蜡烛产生的额外碳排放等。卢思骋表示,质疑本身也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过程,欢迎公众一起讨论:“关灯本身的仪式性很强,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关灯一小时能省多少电,而是在于通过这个简单的,大家都能参与的行动,唤起大家的关注,并且能开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调整哪一些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把活动的时间概念从一小时,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每个小时,内容也不再只是熄灯,“地球一小时”今年就特别提出减少使用塑料等一次性用品,卢思骋解释说:“这是大家近年来特别关注的一个全球的环境危机,如果按照目前的塑料污染的速度,大概到2050年,全球的海洋中塑料的总量会超过鱼类的总量。其实非常讽刺的一点是,塑料是其中一种最耐用的物质,使用时间往往非常短,但是它本身却可以存在几百年。这种使用的错配其实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十年过去,“地球一小时”会不会担心新鲜感和关注度降低?卢思骋说:“我没觉得大家有审美疲劳。这几年来,我们每年在户外获取的公益广告以及媒体价值都在增加。每年参与进来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些企业能够接触到的互联网的用户也都是在持续增加,比如手机移动客户端就会把这些信息加入到他们的常规业务中去。”

在今天打开一些代表新生活方式的手机应用,都能看到跟“地球一小时”相关的信息:共享单车和导航地图倡议低碳出行,外卖平台提醒少用塑料袋,电商就推广绿色消费和循环利用。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地球一小时活动至今已经在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城市开展。而卢思骋就表示,未来更关注的是影响到多少人的生活方式:“我也没有再要求团队去统计今年有多少城市参与进来,这个意义已经不是特别大了,更大的作用是在于有多少公众有机会获取到这些信息、这些灵感和这些鼓励,让他们愿意在这一个小时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养成这些可持续消费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可以统计,我非常愿意去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地球一小时’的活动而改变了自己。”

编辑:  审编: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