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2018-08-22 16:50:31来源:公益参考消息网

本文原标题:《鸭绿江口鸻鹬类饥寒交迫缘由未知,争议?等待?最迫切工作是科学合理的救助行动》

近日,《极端低温致数万濒危迁徙候鸟面临饥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参与紧急救援!》鸭绿江口迁飞候鸟的紧急救助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来自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的求助信息: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使得候鸟食物大幅度减少,而正值鹬(yù)类迁徙大军飞抵,蛤是鹬类水鸟的重要食物,如不及时投放蛤类食物,大量鸟面临被饿死的危险。目前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正在启动人工投放蛤类计划。

事件发生于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是世界上鸟类种群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号称是“鸻鹬鸟最佳驿站”。目前有观点认为,2017年的冬天是1949以来最冷的冬季之一,这样恶劣的气候状况对此处滩涂湿地上的蛤蜊种群造成了重大影响,以至于蛤蜊数量仅为过去6年平均水平的5%!David Melville在EAAFP的文章里提到了2016年渤海大滨鹬食物的减少,比2015年和2017年都低。就鸭绿江口丹东而言,2018年和2016年都是大寒潮,极端低温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并不能确定寒潮低温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主要或者说是决定性因素。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2016年&2018年两次大寒潮对比)

还有观点指出:即便是极端低温,对于不同生境贝类的影响也不同,但如果生境没大问题,后续都能逐步自然恢复。某学者曾做过东南沿海红树林贝类的生态研究,刚好跨越了2008年南方寒害前一年以及寒害后的两年。寒害造成树栖型贝类的生物量较2007年4月减少85.1%,而地栖型则减少了76.2%;而寒害后的2008年4月树栖型贝类栖息密度减少了87.5%,而地栖型却增加了47.5%。寒害后地栖型贝类的自然恢复花了2年时间,而树栖型至少需要3年。

树栖型和地栖型贝类在寒害的影响和恢复上有很大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暴露于低气温中。地栖型(尤其是埋栖型)的贝类在底泥中,有一定的缓冲,温差较气温的温差低,影响自然就小,恢复也快;而地栖型贝类的栖息密度在寒害后反而增加主要是因为短拟沼螺,这是一种典型的个体小、数量大、繁殖快的物种,在寒害后其他物种生态位空缺的前提下,可以大量快速扩增。

虽然南北方寒潮(或冻害)的温度和程度不同,但此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什么类似短拟沼螺这样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原本应是优势种的光滑河蓝蛤,在低温中没有挺过来,甚至都没有恢复呢?学者认为除了低温,生境很可能出了问题!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4月8日上午,有关专家向绿会分享了对于该事件的一些观点。专家认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直是动态的。任何物种的濒危与否,要看它是否是自然的选择。在主观感情上我们是希望所有的濒危物种都不再濒危,但自然科学应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选择,我们只是希望科学的去认识自然,找出我们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并加以克制。人若要干预,就干预因人为干扰而带来的问题,其他的交给自然就好。

该专家曾参与WWF2011年的“滩涂管理项目”部分工作,专家分析由于海岸线遍布养殖圈,滩涂也都分片承包搞单一品种的增养殖(滩涂所有权并不在保护区,而是在地方村镇),保护区能做的就是鸟况监测和防止盗猎等。滩涂蛤蜊大量死亡过去有过公开报道,专家认为与当时海参养殖用药有关。当地的生态平衡一直是受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和破坏。

鸭绿江口保护区实际上应该叫大洋河口保护区,因为鸭绿江口已经多次调整、开发、围填。即使在现存的保护区,岸线也如图所示到处是养殖圈。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据了解,在水产养殖中为了杀灭敌害生物,会使用一些药物(例如“三唑磷”),这些药物中含有毒害成分,流入自然界中,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有关鸟类专家发表观点认为:

1、先对补饲的必要性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论证。其次,制定科学的补饲方案。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2、制定方案,最好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至少包括鸟类专家及底栖方面专家,来论证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有可行性。

3、补饲种类应该是以当地有自然分布的这个贝类为主。采购蛤苗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地方,建议在几个不同的地点分散进行,每个地点量不要太大,以免大量抽蛤之后影响当地鸟类的觅食和生存。

今年救助是应急性的,治标不治本,要彻底解决鸭绿江口鸟类食物缺乏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还需要开展更多的调查和研究,查清原因,制定更加合理的对策。等今年候鸟迁徙结束之后,建议举办研讨会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明年工作尽早规划。

同时,他认为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丹东鸭绿江地区有多年的研究工作基础,都是有经验的专家,除此之外还有国际专家的参与,相信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一定能够制定一个科学的救护方案,及时开展救护行动,才能为长途迁徙的鸻鹬类提供栖息和生存条件,保证它们能在鸭绿江口获得足够能量,继续迁飞到北极繁殖。一些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这些意见可以为复旦大学和鸭绿江口保护区的联合救助行动提供参考,有利于减少救助带来的负面影响。

类似鸭绿江口大滨鹬补饲的事件在未来还可能出现,只有深入研究发现本质问题,从而用更为科学的方法解决才是长久之道。寒冬不是问题,人工大规模捕饲也许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运行法则,从第三方角度客观严谨的审视和研究,向有关工作者提供更多信息和建议,使我们的动物保护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欢迎各位踊跃发言,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我们没有让行动派慢下来,如果有争论而不行动是行动者的不足,如果有行动而无争论是热心者的责任。

绿会对于复旦大学研究团队、SEE、EAAFP的理念和行动是非常敬佩的,我们也支持经过科学论证的合理补饲。同时,绿会也秉承尊重自然,积极作为的核心,在此事件上做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也感谢正在行动的各位工作者和密切关注此事、提供意见建议的各位学者专家,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寻找根本原因,构建长久解决之道。

注:图片由关注此事件的专家、学者等提供。

编辑:  审编: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