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气候 > 正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发布 我国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9-04-12 09:21:23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这是2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中显示的一组涉及中国的数据。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过去五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地表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0.24℃,增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地表年均升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提供了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过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中国的变暖趋势更为强烈,蓝皮书显示,1951~201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是中国近百年来最暖的十个年份之一,春、夏两季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且我国增温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地区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西部地区大于东部;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华南和西南地区升温幅度相对较缓。

中国气候变暖主因:人类活动迭加自然气候波动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朋岭认为,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气候变化是人为和自然外强迫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共同驱动的,前者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城市化)等,后者包括大尺度海洋自然变率如ENSO和PDO等年际、年代尺度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内部气候变率。”国家气候中心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归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近50年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度上升趋势迭加自然的气候波动共同造成的。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变暖速率加大, 其中快速的城市化对某些局地温度升高可能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朋岭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并将继续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将增多增强,冰冻圈系统不稳定性加大,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重大工程、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干旱等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需高度关注气候安全,将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列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决策中,积极行动有效降低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

除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外,蓝皮书还显示,1961-2018年,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极端日降水量事件的频次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干旱、强降水、洪涝、台风、沙尘暴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普遍存在,影响广泛。

王朋岭认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既受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又受到自然外强迫和人为外强迫(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等)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中国极端高温变化的首要驱动因子。国家气候中心对2013年夏季发生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持续高温热浪事件的检测和归因研究结论亦显示,人类活动影响起着关键作用, 它使该类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60倍。

据此,他分析我国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次趋多、强度趋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海洋变暖,导致来自海洋的水汽平流输送增强;另一方面,大气升温后,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大,可为强降水形成提供物质条件,易于强降水事件的发生。但他也指出,极端事件往往是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多个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而当前对于上述多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仍有待提高。

极端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大、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天气气候灾害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加之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承载体面对天气气候灾害的暴露度不断增加。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风险,王朋岭建议,应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要气候现象的监测、预警及预测,提升天气气候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切实提升国家及地方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同时建立面向未来的国家和与区域层面的灾害风险区划,并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灾意识与适应能力,使全社会共同参与风险管理,有效减小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编辑:木易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