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组织 > 正文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落户贵州

2019-01-07 09:51:56来源:新浪公益

12月25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抖音短视频共同捐建的首间“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在贵州省赤水市文华小学落成。作为儿童防灾减灾公益项目安全科普教育活动阵地,“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 将沉浸式体验和静态教学相结合,有机融合防灾减灾科普与日常教育,让安全教育走近儿童少年身边。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在落成仪式中指出,儿童防灾减灾公益项目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总结长期公益实践,特别是儿童安全教育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重要公益项目,将以推动树立儿童基本安全观为核心,通过捐建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等形式,帮助儿童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对于配合各级政府和中小学校进一步深化推进儿童防灾减灾的举措和方法,促进儿童少年的安全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主办方表示,加大安全观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抗灾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害,这也是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重要举措。

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陈莉为孩子们传授地震安全知识。

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陈莉为孩子们传授地震安全知识。

据悉,2018年8月,抖音短视频向“儿童防灾减灾公益项目”捐赠500万元,除了捐建“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外,还将开办防灾减灾科普教师培训,为学校培养专业系统的安全教育教师;定期举办安全科普知识竞赛、主题夏令营冬令营、假期安全第一课等活动,使孩子们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救和避险能力,让知识变为常识,让技能变为本能。

活动现场,与会领导共同为“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揭牌,并为学生代表赠送了 “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手册”。手册由消防安全、自然灾害、校园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急救自救和互救、网络安全,以及防性侵等8个部分组成。

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陈莉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地震安全教育课,专业、详尽地讲解了有关防震减灾知识与应急避险技能等内容,与同学们互动,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练习突发灾害应急处理方法。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与掌声不断。“这样的教学很重要,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学会关键的逃生技能,进而传播给身边的人。减灾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陈莉告诉记者。

仪式后,与会嘉宾走进新落成的“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墙壁上贴印着各类图文并茂的应急避险知识,倚墙立着供学生们趣味学习防护知识的触摸式显示屏,讲台旁的移动显示屏可进行数字化教学。“在向市教育局申报成功后,从前期对接,到材料运送,再到设备安装,12月20日‘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初步建成”,罗太均副校长介绍道,“预计全校29个教学班的近1500名学生将分批次到科普教室体验学习,保证每个孩子每学期4至5次的学习利用率。”

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体验学习。

儿童防灾减灾科普教室体验学习。

随后的体验教学中,30名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互动安全技能,以及使用VR设备在地震场景模拟中进行了逃生演练。安全教育讲师张向表示:“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能够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来自五年级一班的王灼铖曾经于2015年在老家赤水市官渡镇亲历洪灾,看到被洪水卷走的电视机、手机、床、衣服和各种动物,一天后待洪水退去,他和家人才幸运脱险。学习防灾减灾课程后,他了解到各种发生洪灾时的自救知识,比如如何积极寻求救援,“如果在上次洪灾之前上过这样的课,我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他说。长大后他想成为科学家,发明出精确、有效的地震预警仪器。

同样来自五一班的唐施尭,在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过程中,第一次知道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地下的怪物在打架。”她说。长大后她想成为一名医护人员,可以在灾害中救助很多人。

她的同学王雅卓则通过对地震和火灾中安全通道标志的学习,进而衍生出用几分钟时间关注商场平面图,以应对突发灾难的想法。

孩子们纷纷表示,在防灾减灾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其中,VR体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360度的虚拟画面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比电视机真实多了。”唐施尭说。

主办方表示,未来,儿童防灾减灾公益项目将在科普教室的示范推广作用下,以儿童带动家庭,家庭辐射社区,全面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环境,探索出有效的校园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以及面向公众开展的防灾减灾宣传倡导模式,不断形成全社会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文化的良好氛围。

编辑:木易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