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气候 > 正文

-20℃,在松花江上采30多万块冰

2019-01-25 15:47:55来源:

30多万块来自松花江的天然冰块,经过仔细雕琢,变身为巧夺天工的冰雕,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在松花江上采冰的他们,是这一冰雪艺术的“幕后英雄”,也是要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奋斗者。

伴着北方刺骨的寒风,已封江的松花江冰面显得巨大而冷冽,冰面上覆盖着斑驳的霜迹。采冰的汉子喊着号子,攒着劲儿,脸颊通红。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巧夺天工的冰雕在灯光映衬下绚丽夺目,散发着中国冰雪文化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许多人不知道,在工业制冰已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些冰雕的“前身”多少年来始终是来自松花江的天然冰。

松花江水流稳定,冰晶核在冬季特定的温度下不断生成又不断被打破,于是就形成了密度均匀、通体透明的冰块。不过,一条大河,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冰也有好坏。识得好冰,再用几十年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在短短十几天里,把它们取出来,殊为不易。

采冰人,便有这个本事。

繁忙的江面上,冰块源源不断运往冰雪大世界。

寻冰

从哈尔滨市郊县五常来松花江采冰的路上,王利平还给一个过路人指了路。不夸张地说,他比本地人更了解冬天的松花江。

五常大米的香,全国闻名。到了冬天,黑土地冰封“冬眠”,在五常县种大米的王利平没闲着,趁着农闲来松花江采冰,这已经是第21年了。

像王利平这样的采冰人,每年有近千人。他们大都是来自哈尔滨周边县市的农民。采冰这项手艺多年传承下来,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群体。比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便博得了“采冰之乡”的名声,镇里一个村就能组成好几个三十多人的采冰队。这不,2018年冬天的采冰队伍,队员大都是从万宝镇来的。“今年是我第三年来了,赶上农闲,和村里的乡亲一起搭伴来。”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张占利说。

每年进入12月,松花江冰天雪地,江面上超过-20℃,寒风刺骨,却是采冰的好时候。

首先,要找到一块理想的采冰区域,冰层质量、厚度等要具备开采的条件。谁来判断和把控?自然是采冰队长——经验非常丰富的冰把头。在如此浩大的队伍里,冰把头自然也不少,但女冰把头刘淑娟格外引人注目。

刘淑娟从小长在松花江畔,从16岁开始,就跟随父辈在江上采冰,今年是第20年。哪里冰层质量好,哪里厚度高,什么样的冰不能采,她一清二楚。“冰不能有气泡,也不能有杂质,找一块理想的采冰区域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水下气泡、泥沙含量都会影响冰的透明度。”刘淑娟说。

她说着笑了起来,眼睛格外有神。“今年老天爷帮忙,看,松花江江面非常干净,冰质也非常好,阳光一出来,晶莹剔透。”凌晨4点左右,刘淑娟就带着采冰队员开始忙碌,她要监管、协调自己所在队伍负责的采冰现场,在江面上拉直线、量距离,确定采冰区域,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祭冰

正式采冰的日子定下来了——12月7日,采冰节。

在我国东北,这算是个古老的节日了。古时候,人们冬季要储存水源,便把采来的冰储存在室外,用的时候取一块。但采冰惊扰了江神,怎么办?人们便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大自然馈赠。如今冬季饮水再不依赖冰块,但原有的采冰习俗与祭祀习俗仍在继承和发展。

“春耕、夏耘,魂牵黑土;秋收、冬藏,魄动松江”,在大祭司严肃的宣读中,采冰仪式正式开始。探冰人手持探杆现场测绘探冰图,并将今年的探冰图献给冰把头。冰把头大声诵读后,带领采冰队员将斟好的酒水一饮而尽,准备出征。

“祭江神,抚生灵,保平安!”祭祀江神仪式为采冰人祈福,冰把头手持大盆,以五谷祭江。随着采冰汉子的一声声呼吼,采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喧闹的鞭炮声中,今冬松花江面所采的第一块冰被起出冰面。

冰把头甲继海身着黄色兽皮,头戴皮帽,一看就是为祭祀仪式特意打扮过。取冰的时候,他粗犷的脸上带着敬意。很难想象,年轻时的他曾是叱咤商海的成功人士。

他开过汽车配件供应站,经营过知名品牌的肥牛火锅店。这些年来,甲继海始终走在时尚最前沿,各种形象大使和品牌代言人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为艺术家”,哈尔滨大大小小各种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每逢节假日,甲继海的“老街乐队”会在中央大街演奏,50多个国家的民歌、乐曲,载歌载舞,把中央大街——这条哈尔滨著名的老街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甲继海这个名字,也成为冰城响当当的“活名片”。

到了四十岁,他突然想干点儿别的,“更有意义的事儿”。“在我眼里,采冰是一门手艺,不是一个粗活,说是传承也许大了些,但的确是个绝活,没有经验的人做不了。能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手艺代言,我很骄傲。”甲继海说。

取冰

松花江桥下游500米处,四个采冰的队伍,每组8人左右,正挥舞着冰镩、铁钩子,开槽、采冰、运冰,一气呵成。

他们先在浮冰上用电锯对冰面进行初步分割,把大冰块分割成标准的小冰块。江面的冰用电锯锯成40米长、3.2米宽的冰块后,由于切割深度只有20公分左右,队员们便排成队,喊着号子“一二起”,整齐地把冰钎子举过头顶用力砸向冰面,“迫使”锯过的缝隙变大,让冰彻底断开。

喊着号子炸冰的采冰人必须协同一致才能把冰炸开。

采冰人在切割冰面。

这叫“炸冰”。炸完冰,再把大冰块分割成长1.6米、宽0.8米、厚0.4米的小冰块,用钩子拉出江面,用铲车搬运装车运到冰雕施工地点。冰雪大世界每年总用冰量约18万立方米,需要30多万块这样的冰块。最忙的时候,刘淑娟从早上3点就开始工作,每天要在冰面上劳作十几个小时。为了赶进度,他们有时会工作到凌晨一点。

冰面上到处都湿漉漉的,采冰人必须穿雨靴,还要穿上厚厚的棉袜,在鞋里垫上厚鞋垫。冰块刚拉上来时带着许多水,为防止形成“冰场”致脚底打滑,工人们把路修成锯齿状,冰块带上来的水都留在沟槽里,拉冰的时候脚就不会打滑了。

分割好的冰块每个都在1000公斤左右,把这些冰块运出水面,是最费力气的环节。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冰拽上来时,经常满身是汗,还不敢休息,否则一整天就得穿着“冰衣”干活了。

不小心掉进冰口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从水里一出来衣服就结冰了,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不能动的木块,身上像针扎一样钻心地疼。”王利平1998年第一次采冰的时候就掉下去过。

“那天下着大雪,气温大约只有-30℃,冰口很快就被积雪覆盖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清路面。我在公路大桥下的松花江冰面上采冰,不小心掉到了冰口里,幸亏当时有个工友就在边上,连拖带拽把我拖上了岸。”王利平回忆说。

现在,有20年经验的王利平,在采冰的队伍里,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提醒采冰工人注意安全,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最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不出事儿。”

采冰场上,采冰工人穿着安全衣,腰间系着安全绳,时不时地就会传来王利平的提醒声:“注意脚下,千万别摔倒!”

快乐的采冰人。

采冰人休息瞬间。

爱冰

一辆铲冰的叉车正将采好的冰块送到卡车上,准备送往冰雪大世界。在阳光的照射下,冰块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刘淑娟最喜欢这个时候冰的色彩。每年冰灯落成后,她都会去现场拍照,站在冰灯前,心里满溢着一种成就感。“没有我们采冰人,就没有璀璨的冰灯。没有冰灯的哈尔滨,怎么能称得上是冰城呢?”

王利平和她一样,也觉得充满了成就感。40岁的男人,家里的顶梁柱,农忙时照顾家,冬天闲了,就出门赚钱。钱袋子鼓了,生活就更好了。“虽然辛苦,但每天采冰能赚好几百块钱,回去能过个好年。”

20年了,这个年年给他带来满意收入的地方,悄然发生着变化。采冰工作从当年纯人工作业发展到标准化、机械化作业,游客越来越多,冰雪大世界的规模越来越大,科技感也越来越强。

这座中国知名的冰雪城市,正通过冰雪艺术旅游让自己更富吸引力,让生活在这里、旅游来这里的人们更有获得感。

“未来就是满满的希望吧。”王利平笑了,那样灿烂的笑容,像阳光下的冰块一样璀璨。(高海虹 袁长焕)

编辑:  审编: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