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展新阶段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践行

2020-03-30 10:17:37来源: 湖北慈善社工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表明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国家战略部署中,社会工作被纳入专业服务力量队列。我国社会工作在抗疫前期的主动参与和作用发挥,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

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而放眼世界,疫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风险随之全球化。社会工作也迎来了抗疫新阶段。面向人类重大挑战,社会工作当责无旁贷担起时代使命。然而专业的社会工作力量要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真正发挥专业效能,就必须固守价值根本,秉持“价值先行”,才能有效回应日趋复杂的抗疫形势和社会需求。

一、践行“服务”,促进社会秩序恢复

社会工作参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正由“应对”阶段向“重建”阶段过渡,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已经由阻断疫情扩散、减少人员伤亡,转为一手抓国内疫情消除后的社会秩序重建,一手抓境外疫情风险的输入防控。

一方面,疫情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流动性风险增加,疫情精准防控难度更大,医疗服务仍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复工、复学、复农的开始,因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社会信任问题、社会支持网络断裂问题、社区治理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开始凸显,社会秩序恢复成为重要议题。

疫情后秩序恢复首先是指个人的心灵、情感、精神秩序的恢复,再次是人类生产生活等社会秩序的恢复,最后是更大层面上的自然与生态秩序的恢复。社会秩序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恢复与重构,是最长期也是最艰难的部分,而这正是社会工作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的所在。为国内外受疫情影响的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秩序恢复,将是疫情结束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

疫情阶段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括病亡者家属、重症者及其家属、痊愈患者及家属、隔离者、境外输入患者;受疫情影响生计困难者、劳动力丧失者、疫情困境老人、儿童等;以及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个人和群体。他们可能会持续经历和承受身体康复中的苦痛,可能会面临疫情污名化,社会排斥和歧视,可能会面对因疫情导致的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支持网络的巨大变动带来的无能为力、缺失感,也可能面临延迟爆发的心理危机,或是因疫情全球化,产业链断裂失业带来的生计问题、家庭问题……即便是一般社会成员,经此疫情后,表现出的社会心态也有所变化。这些都给疫情过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带来相当风险。

社会工作者用系统的观念看待受疫情影响的人,以社区(包括线上线下)为主阵地,通过细分服务对象群体,准确掌握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与优势,按服务需求紧急、重要程度等标准,对不同服务群体进行筛选排序,提供个别化、精细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促进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同时,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在疫情防控中动员服务对象、社区自身的力量,从提升社区自身的免疫力入手,强调重建中服务对象自身抗逆力、自身内在动力的发掘与发挥,通过持续努力,帮助服务对象在更高水平上重新适应社会,全面恢复社会秩序。

二、践行“公平与正义”,做好资源链接与分配

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价值和伦理判断,保持开放式沟通,在抗疫中链接、整合、参与分配各类资源过程中践行“公平与正义”。

政策、人力、财力、物力、新技术以及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社区等)的正式、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等,都属于社工眼里的社会资源。

疫情期间,以财力、物力为代表的物质性社会资源爆发式聚集,但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时间差,特定范围内却又资源短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既兼顾各类人群的需要又能平衡各类关系—人情关系、专业关系、法理关系等等,必须时刻保有“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敏感,保障不同群体能受到公平和公正地对待,确保相对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得抗疫物资及服务。

以各类志愿者为代表的各类人力资源,在疫情初期,怀着“为抗疫奉献一份力”的初心快速集中,并主要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也摸索了一套包含招募、审核、培训、上岗服务、考核、总结、激励等在内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模式。在疫情发展新阶段,随着防疫重点的转移,国内抗疫线下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国际抗疫线上服务需求突出,这需要社会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优化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线上、线下志愿者资源和服务对象的实时精准对接。

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出现了雪崩式坍塌。在抗疫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服务对象的内在能力,发现其优势,通过增权、改造环境、整合包括自身资源在内的各级资源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疫情相关社会政策资源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存在信息传递的损耗和理解偏差,社会工作一是应在专业服务中有意识地向服务对象及时正确地解读、传递相关社会政策;二是发挥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推动政策的公平公正落地;三是应着力倡导推动社会工作在疫情、灾情等突发事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法律地位,获取社会政策更大优势。

三、践行“合作与敬业”,推动专业水平提升

疫情初期,在国家动员的大框架下,体制内的社会工作者、社工机构、高校社工专业师生及各类公益机构、慈善组织从业者等,通常是基于自身现有服务能力、项目框架及落地范围提供相关服务,实际上并未完全形成专业合力。与目前所处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只是在专业使命感驱动下,没有疫情应对经验和技巧的社工们边探索边学习,边开展服务,超出社工现有实务经验与能力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进入疫情新阶段,各级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基金会等多元主体积极促成各类专业社会工作者、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范围,搭建了若干个社会工作同行沟通合作的平台,开始有意识地推动构建并事实上已经形成“机构-区域-全国-全球”多个层面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共同体的雏形。

与此同时,受隔离政策影响,此次疫情期间,线上社会工作服务以前所未有的猛烈姿态出现。线上服务过程中,社工熟知的生命至上、平等与相对平等、自主与自由、最小伤害、更好的生活质量、隐私与保密、真诚而毫无保留的提供信息、知情同意等原则如何操作才是符合伦理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边界应是如何?如何保证线上服务对象的信息不外泄?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借助新兴技术更好地传播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服务?新问题不断出现,而这些问题现在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因此,在疫情发展新阶段,社会工作者必须践行“合作”和“敬业”这两个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这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对专业和社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有意识地借助并积极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各级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共同体,针对在抗疫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开放、多层次、多地域、多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认真分析疫情下各类人群的需求,积极研发社会工作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拓展专业领域,积极主动分享抗疫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研究成果和伦理体验等专业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疫情全球化带来的各项挑战和需求,在抗疫新阶段更好地贡献社会工作专业力量。

编辑:admin  审编:木易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