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天津市红桥区和苑街: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22-11-29 09:21:46来源:天津日报

日前,“空巢守护·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队组织社区志愿者编织了100多套爱心围巾和帽子,为有需要的老人送去冬日的温暖。

小雪到,冬始俏。小雪节气这天,记者带着一身寒气推开红桥区和苑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大门,不料,屋里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一条长桌,十几把椅子,31名社区党员志愿者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热烈地讨论着。他们中,有人坐着,有人站着,有人头发花白,有人花样年华。虽然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但大家越聊越开心,越听越暖心。

“今天,咱们联合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正式成立了。回去以后啊,咱们就发挥各自组织的优势,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给咱的左邻右舍。”说这话的是联合会会长牛建静。

“牛会长,你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咱们现在联合会干的不就是这个事吗?”67岁的朱丽英快人快语。

“她朱姨,你说得太对了。现在咱们街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打通‘最后一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大家说咱们的工作是不是特别有意义?”牛建静说。

此刻,初冬的暖阳,透过明亮的窗户映照在大家的脸上。这让牛建静想起了一年多前,她第一次推开联合会大门时候的场景。

地处红桥区中西部的和苑街是全市最大的还迁房片区,下辖7个社区,共有28000余人,且具有“三多”的特点,即困难群体多、残疾人口多、老龄人口多。如何服务好这些特殊人群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去年5月,和苑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迎来了新一任会长──西于庄街绮水苑社区刚刚退休的党委书记牛建静。因为和苑街领导的一句“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会与社区的融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本想着回家过几天清闲日子的牛建静,心动了。

退休前,她在绮水苑社区当了10年党委书记。在她的带领下,绮水苑社区获得过多项荣誉。在她的心里,常常最担心的就是社区里的老人们,“就怕老人在家有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不能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

一个社区不到十名网格员,对接的却是五六千户居民,工作强度之大不难想象。“如果通过联合会能‘盘活’街里的居民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参与自治,能否走出社区治理中人少事多管不过来的治理困境?”

带着这样的“课题”,牛建静来到了联合会。推开大门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一抹阳光映照中忙碌的朱丽英。

热心肠的朱丽英是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组织者。2016年,在西于庄的小平房里住了30多年的朱丽英一家,搬进了和苑街宽敞的楼房。“我搬过来第一时间就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因为我们这些人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没有党,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希望通过我们的志愿服务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握着牛建静的手,朱丽英说得情真意切。

交流中,牛建静了解到,和苑街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已初现雏形,下一步急需通过规范化管理做大做强,成为社区工作的有益补充。

方向已定,动力十足。

迅速了解、核实全街3000多名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团队整合重组;联合公共服务力量、共建企业、爱心企业形成社区服务合力……

针对全街“三多”的特点,去年6月,联合会又组建了“空巢守护·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队。66名党员、志愿者被分为33个小组,针对全街224户80岁以上的独居、重残、失能、失智、失独群体进行结对认领帮扶,提供亲情陪护、居家安全、生活照料、疫情防护、应急救助、买菜取药等多项服务,彻底解决“最后一米”的难题。

在工作中,志愿服务队形成了“3个必到”的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必到、有困难时必到、传统节日必到。

“之前,我们有8个党员志愿者,大家自发地效仿着‘早看窗帘晚看灯’的工作方法,关注着社区里的一些重点老人。但毕竟人员有限,也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成为服务队队长的朱丽英感触颇深,现在服务队开展的是常态化、制度化、精准化,并且是零距离、短平快的“点单”服务。

在联合会,一排排档案盒被整齐地码放在柜子中。里面是224户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每日探视、帮扶记录。

记者翻开他们的手写档案,仿佛看到了66名志愿者忙碌的背影──

502王奶奶的药不够了,按照她提供的药品清单立即采购。

2104刘爷爷家下水管堵了,已联系专业人员疏通完毕,并上报了网格员。

301李奶奶说最近吃不下饭,陪她聊了一上午,老人想念在外地的儿子了,下午网格员跟李奶奶的儿子通了电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合会与社区的重点工作开始走向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也形成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协调联动的新局面──牛建静找到了破题之法。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希望跟街道社区一起把咱们的联合会打造成群众生活的便民服务站、小区治理的问题收集站、社会组织的公益联络站、政策法规的集中宣传站。同时,也正在考虑建设志愿者积分银行,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把和苑街建设得更加美丽。大家说,好不好?”

“好!”牛建静的话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这掌声,迸发于每个人的心底;

这掌声,充满着大家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无限憧憬……

记者手记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才能不让群众的需求“堵”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上?除了需要更多的爱心、细心、耐心,还需要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协同作战,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在和苑街,退休后重新披挂上阵的牛建静,带领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不断地盘活区域内党员、志愿者力量,与社区形成合力,积极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搬离棚户区,迁居于此的居民们,在和苑街画出了社区治理“同心圆”,也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从曾经的“最后一公里”到如今的“最后一米”,服务阵地在前移,服务力量在扩大,服务效能在提升。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记者 张雯婧)

责任编辑:李婧怡

http://gy.youth.cn/gywz/202211/t20221128_14161193.htm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