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大寒,1月20日深夜,我国著名蔬菜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方智远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从事蔬菜遗传育种和研究近60年,方智远先后培育了5代甘蓝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有力支撑了蔬菜科技的自立自强和种子的国产化。他曾说:“解决老百姓的吃菜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品种。”
在蔬菜中,十字花科是一个大家族,而甘蓝(又名圆白菜、洋白菜),是这个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但少有人了解,这个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的作物,在半个世纪前,种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1964年,方智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当时我国的蔬菜遗传育种研究还很落后,许多蔬菜优良品种完全依赖进口,外商常常刁难,肆意抬高种子价格,降低种子质量。
1967年,两广地区种植的上百万亩甘蓝因种子质量问题大面积不结球,看到农民的惨重损失,方智远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国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方智远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研究甘蓝育种,广泛搜集、鉴定育种资源,一朵花一朵花授粉,一棵苗一棵苗筛选。
终于,方智远团队在1973年突破自交不亲和育种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结束了我国甘蓝良种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洋白菜种子装上了“中国芯”。
方智远常说:“生产和市场需求就是我们育种的方向,一定要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找问题、明方向。”这也是他在50多年的研究中一直实践的信条。
20世纪80年代,他带领团队选育出国内首批抗病毒病、耐抽薹的“中甘11号”等品种。90年代,以抗逆、高品质甘蓝为目标,育成了不易未熟抽薹且叶质脆嫩的新品种“中甘8398”和“中甘15号”。
进入21世纪,方智远带领团队将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与雄性不育育种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甘21”等甘蓝新品种,完成了甘蓝育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到雄性不育的重大变革。
方智远常说:“看一个育种专家的成绩,不能只看他发多少文章,主要看市场上、生产中有多少是他们育成的品种。”
他十分重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他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上百个示范基地和销售网点,并长期扎根一线,与许多基层人员、农民、农场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经过努力,他带领团队将30多个甘蓝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高峰时期播种面积占比60%以上,累计推广超1.5亿亩。
方智远带领团队在河南济源、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南衡阳成立院士工作站。在济源贫困山区建立规模化繁种基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在乌兰察布、衡阳示范推广甘蓝等蔬菜新品种,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咱们做育种的,要多把时间放在地里,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里。”从小成长于农村的方智远,总会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植根一线,以蔬菜产业为抓手,与基层人员拧成一股绳,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方智远还特别重视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
“要把他们扶起来,给他们担责任,放手让他们干。团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方智远说。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张扬勇是方智远团队的一员,他至今记得,当年进入研究所面试时,方院士问他“愿不愿意下地”,还告诉他“农业科研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大地才是我们的工作场所”。
“方院士总是相信,我们能够赶超国外,实现越冬甘蓝品种自主,他曾经说,即便我超越不了,我的学生,还有众多未来的科学家们,一定能够实现超越。”张扬勇说。
方智远对待研究生的培养同样一丝不苟。他的研究生们个个都感到很幸运、有干头,因为方先生总是能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们。而对研究生选题和设计、论文撰写,方智远都严格把关、精益求精。
方智远生活节俭朴素,但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他人。
为了鼓励和表彰在蔬菜花卉领域有所贡献的人,他把199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的10万港元奖金捐出作为奖励基金;他在多所大学设立方智远奖学金,帮扶学生完成学业、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他还把2014年获评“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的100万元奖金捐出用于改善研究所科研条件。
近年来,针对重大病害枯萎病,方智远又带领团队培育出高抗且优质的“中甘628”等新品种。“中甘”系列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在这些荣誉面前,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
http://news.youth.cn/gn/202302/t20230201_14289406.htm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2023年1月8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关爱妇儿健康基金开展的光明驿站护眼公益项目落地启动会在北京市海淀...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一款名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俗称静丙)的药物引发了关注,甚至出现了囤...
如今,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各类防疫物资已成为家中常备,而当下存...
泸定平安 一起加油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 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甘孜州泸定县、...
9月29日,中建科工的志愿者再赴融水县拱洞乡高武村小学持续关注一教室一书屋活动。一教室一书屋是中建科...
本届得奖人陈一丹博士表示,通过互联网的公益平台连接更多的人,让爱心汇聚,让善行成果 ,这是科技给...
11月2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这是对中国数百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年...
[摘要]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 0级地震,一瞬间,多少人揪心,多少人牵挂。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 ...
孩子平安回家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在第十一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为推进孩子们平安出行知识的传播与...
(2022年8月11日,北京)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期盼,让孩子平安回家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暑假期间,...
岁末大寒,1月20日深夜,我国著名蔬菜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方智远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从事...
本报讯(曾雪琴)春节假期结束后,湖南铁路客流持续增加,广铁集团在隆回、新化站开行5趟往上海、深圳、广...
春节期间,北京市房山区一家亲子精品民宿始终客满。许多住客从城区驱车来此,只为清晨听鸟鸣,夜晚看繁...
科技日报广州12月20日电 (记者龙跃梅)记者20日从中山大学了解到,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已于近日通过国...
穿行于各地的高铁动车组,宛若一条条巨龙,给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
新华网哈尔滨1月18日电(记者强勇)深冬时节,记者来到黑龙江省鹤岗市煤化工产业园,园区内车来车往,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