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气候 > 正文

“最暖年”为何出现全国大范围强寒潮?国家气候中心答每经:极端天气是一种新的常态

2024-01-22 08:36:05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月19日,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题媒体通气会上,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其中,“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河南遭遇罕见“烂场雨”天气等获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通气会上提问: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包括一条“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还有一条是“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请问为何在“最暖年”还会出现类似2023年12月份的全国大范围强寒潮和低温雨雪天气?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回答道,北极的海冰快速融化,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加剧,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寒流暴风雪、寒潮强冷空气时有发生。极端天气是一种新的常态。

媒体通气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彪 摄

去年12月全国气温呈现过山车式极端变化

2023年,我国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创造了诸多破纪录事件。对中国和全球来说,2023年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

周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全球变暖下,极端暖的事件增多,大众都容易理解,极端冷的事件减少,也容易理解。但是,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没有减弱,这也是科学的事实。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摄氏度(°C),较常年(9.9°C)偏高0.8°C,为1961年以来最高,打破2021年10.5°C记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5~1°C,京津冀、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可以看到,极端高温天气依然是中国气候的主旋律。

周兵介绍,由于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冬季北极地区上空大气吸收热量,北极变暖放大现象凸显,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加剧,大气呈现南北向环流特征,冷气团一旦偏离极区位置,使得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寒流暴风雪、寒潮强冷空气时有发生,冬季出现所谓的“暖北极冷欧亚”现象。

周兵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使得极端暖事件增加,极端冷事件减少,但极端冷事件强度并未减弱。因此,防范寒潮对我国造成的复合型灾害的思想和措施不能放松。当配合适当的水汽条件,在寒潮强冷空气向南侵袭的时候,不同地域就会出现不同的低温冰冻雨雪大风天气。

2023年12月,全国气温呈现历史同期最暖(2-13日)—历史同期第4极端寒冷(14-25日)—历史同期最暖(26-31日)的过山车式极端变化特征。

预计2024年后冬阶段性冷空气活跃

厄尔尼诺搅动全球气候,放大极端天气;太阳风暴频发,北半球多地现强烈极光等获评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接下来会对我国气候产生哪些影响?

对此,周兵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自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正处于峰值期,预计本次事件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统计资料显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的冬季,我国东部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北方地区较易出现暖冬;厄尔尼诺发生次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东北地区易出现低温。而厄尔尼诺发生次年春季,其气候影响不及冬季和夏季明显。

周兵称,综合考虑厄尔尼诺和气候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预计2024年后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但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南方地区降水偏多;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全国降水接近常年到偏多。春季杨柳飘絮和花粉过敏开始时间较常年同期偏早;京津冀及周边等地可能出现一些低能见度天气,对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带来一定风险隐患。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对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有进一步放大作用,并继续加剧全球变暖趋势。而气候越来越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会越高。

周兵介绍,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同时显著影响降水空间分布,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强、更频繁。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下降,酷热干旱事件及复合洪水事件等极端事件更加频繁。

未来中国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总体看,增幅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极端强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态势。

http://www.gongyicankao.com/index.php?m=admin&c=index&pc_hash=QFh0gO

编辑:  审编:AD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