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
“湿地”虽然是个现代概念,但对人类来说,湿地自古就是身边最熟悉不过的一种环境。《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的就是湿地景色。
温州是浙江省湿地面积最多的城市。最为人所熟知的三垟湿地,是少见的城市中心的湿地,有“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之誉。气象专家研究认为,三垟湿地能有效改善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地面东南风风速和改善通风环境。尤其是对局地温度的影响,夏日最大降温幅度高达7.1℃。
三垟湿地
当地人把三垟湿地形态各异的泥洲,形象地称为“水墩墩”。你知道这些“水墩墩”是怎样形成的吗,三垟湿地背后又见证着怎样的沧海桑田变迁?
湿地可以很诗意
在中国古代,“薮”“泽”“海”“沼”“沚”“浒”“洲”“淀”等,都是对湿地的称呼,如《周礼·职方》称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三垟湿地
历代描绘湿地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楚辞》里的“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等,都是古人对湿地的诗意描述。
现代人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形成地球表面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平阳万全湿地。张建国摄
温州素有“浙南水乡”之称,湿地资源非常丰富,不但湿地面积在浙江省居首位,湿地类型也丰富多样。有平阳南麂岛、乐清西门岛、温州湾等近海与海岸湿地,有瓯海三垟湿地、瑞安林垟湿地等河流湿地,有珊溪水库湿地、南浦溪湿地等库塘湿地和山地沼泽,还有东南沿海地区最北部、最具特色的红树林湿地等等。今年温州两会上,争创“国际湿地城市”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三垟湿地紧邻温州市中心区,是浙南最大的河网湿地,由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构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水墩墩”,让人们不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么,这样独特的三垟湿地是怎样形成的?
文学演绎:从帆海到湿地
三垟湿地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由古海涂演变而来,东南部有大罗山环绕。可以说,它见证着温州沧海桑田的地质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从历代留下的文字资料中,寻找三垟湿地的演变过程——
三垟湿地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古时,大罗山被称作泉山,大罗山西脉帆游山与吹台山东脉头陀山之间被称作帆海。
成书于先秦的《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瓯居海中”记载,晋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歧海中也”。
比郭璞晚100多年后,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和郑缉之,对大罗山周边一带都留下了文字记载。
谢灵运像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时,写下《游赤石进帆海》,诗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之句。赤石位于帆游山,以岩石赭赤色而得名。后人研究认为,石华、海月分别指生长在中低潮间带的石花菜和窗贝。可见在谢灵运时期,帆海还是浅海地带。他又在《游名山志》文中提到:“帆游山地昔为海,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
同时代的郑缉之《永嘉郡记》中则记载,此时的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
可见距今大约2000年前,温州这块土地大部分还在歧海之中。大罗山是兀立于大海中的岛屿,三垟湿地处于汪洋之中。大约在南朝宋时期,帆海经历巨大变化,实现了浅海到陆地的大变身。
到了唐代,帆海已成为温州的水陆要道。唐元和(806—820)前后,温州刺史张又新在《帆游山》诗中描绘:“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君看深谷为陵后,翻覆人间未肯休。”此时,大罗山东北面的平原已经形成。
三垟湿地
唐宋时期,关于湿地的诗文不多,可见三垟湿地一带起初尚不适合人类居住。伴随着湿地的形成,这里渐渐成为宜居之地。南宋开始有移民迁居三垟湿地的记录。
明代,三垟一带基本已经形成如今的湿地生态面貌。明嘉靖年间,学者、官员王激曾描述:“出城南三十里为仙垟,以人多水居,往来者之罕登其案也,故以仙名。水之中有芳洲,地深且隧,波流萦绕,舟楫可通,实居微茫缥缈之间,非好游者不至。”王激的学生张纯在《存愚录》中则提到:“今永嘉之仙垟,不五六十亩许,或二十亩许,四周皆水。”
温州博物馆藏明嘉靖十八年张璁诰命
明代三垟湿地人口大量繁衍、聚族成村,被称作南仙垟。如明代“榜眼王”王瓒,就是南仙垟应氏女婿。在明内阁首辅张璁诗中,这里已然是“落日放舟循橘浦,轻霞入路是桃源”的世外桃源。
三垟一带在明代还是瓯柑主要种植区。明姜准《岐海琐谈》载:“永嘉之土最宜树柑桔,宋韩守彦直之(谱)是征……厥后盛于隔江之河田,而上冈,而南仙,渐延至于十一都之吴田,地气之变迁,昔西北而今东南,其不可以一定拘也有如此。”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记载:“柑桔之类,五县俱出,独永嘉仙垟、平阳陶土夅为最盛。”
平阳万全垟一带
而在民间,三垟的“垟”字,也是温州百姓对沧海桑田变迁的另一种记忆。在温州,带“垟”的地名随处可见,特别是沿海一带,如瓯海三垟、乐清翁垟、平阳务垟等。垟是形声字,与田地有关;而羊声则与“洋面”有关,温州人至今仍保留称海面为“洋面”的习惯。如平阳万全垟,是飞云江与鳌江之间的平原水网地带,“世传为海涨之地”,附近有约20个带“垟”的村落名。“垟”,也是海洋留在温州人记忆中的符号与痕迹。
民国时期,因境内有南垟、西垟、仙垟,改名“三垟”。
地质演变:海侵海退与湿地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三垟湿地的演变过程。
温州地理学者姜竺卿根据温州东部平原地区的钻孔资料,认为温州地区曾经历过四次海侵和海退:远古时期,温州全境都曾是一片浅海。距今8亿年前后,浅海抬升成为陆地,从此温州西部山区一直为陆地。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此后则经历了4次从浅海到陆地的更替变迁。
20世纪50年代大罗山天河水库邵度摄
最近的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约5000年到3000年,相当于人类历史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到殷末周初,大约持续了2000年左右,范围、深度和规模都是历次海侵中最大的一次。在第四次海侵鼎盛时期,温州东部平原地区都是一片浅海,如今龙湾、瓯海和瑞安之间的大罗山、平阳的半天山等都是这片浅海中的孤岛。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
公元前11世纪前温州海陆分布图
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随着全球气温转冷,最后一次海侵结束。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温州沿海许多浅海区逐渐成陆。
到公元前2世纪初的西汉初期,今瓯北平原、柳市—白象平原、上河乡平原东部、下河乡平原和永强平原等地仍是一片汪洋海域,古称“歧海”。这时,瓯江河口入海水道有南北两支,北支大致沿今瓯江河道入海;南支从今黄龙山与君子山之间的“封门”南下,经今下河乡平原,再经帆游山与头陀山之间的“帆海”,在今瑞安塘下以南入海。在南北两支水道之间,瓯江泥沙沉积形成一个面积广大的心滩。杨府山以东到大罗山北支茅竹岭之间的蒲州-状元平原还没有成陆,仍是一片海域。茅竹岭以南的大罗山仍是歧海中的孤岛。
瓯江下游及河口海岸变迁图
到东晋初期永嘉建郡时,瓯江下游平原已基本成陆。永嘉郡城南面原来瓯江南支入海水道演变成水面宽阔的内河,古称“西湖”。下河乡平原中的梧田至三垟一带的古浅海演变成为潟(xì)湖。
潟湖,是靠近陆地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或珊瑚礁封闭形成的水域。在河流冲积与海洋堆积作用下,伸进陆地所形成的海湾,逐渐脱离海洋母体,最终形成的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洼地。从整个地质历史来看,潟湖的寿命一般不长。潟湖形成以后,会随着泥沙堆积而逐渐淤积变成滨海沼泽,最终变成滨海平原。
潟湖
由于泥沙的不断堆积,梧田至三垟一带的这片潟湖,西北面截断了瓯江来水,东北面的蒲州-状元平原成陆;南面帆海湮废,隔断了海洋来水。因为缺乏足够数量的泥沙来源,成陆速度极其缓慢,成为一派水乡泽国的“水团潭”。随着唐宋水利的开发,潟湖逐渐变小,原先大片的水面分裂为湖屿,剩下一片数不清的小湖群,渐渐成为今天的湿地模样。
从浅海到潟湖到湿地,三垟湿地“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特殊水网地貌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水墩墩”见证沧海桑田!三垟湿地是怎样形成的,对温州城市气候影响有多大?
部分图片来源:温州生态园官网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https://news.66wz.com/system/2024/02/04/105621277.shtml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本报讯 (见习记者郑馨 通讯员尧在金)河道碧水清波,河岸绿意盎然。夏日早晨,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迁西县境内长河(无人机照片)。流经河北省迁西县的长河是滦河的一级支流,河砂乱挖、铁...
中国青年网赣州10月18日电近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铅厂镇石罗村一片郁郁葱葱,村庄傍河就景、错落有致...
近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江背水库,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在沿河巡查。近年来,吉州区聚焦生...
据国家邮政局网站消息,11日,国家邮政局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市场监管...
气候站规划效果图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 通讯员秋明 文 图)近日,位于惠安县山霞镇东坑村的国家基准...
湖北省委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及系列决策部署,为孝感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找到...
4月13日喜讯传来,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与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洋浦危险废物处...
4月19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光明村的制种玉米农户在田间播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秋季养生,早起三不要,午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开启养生模式秋季健康养生,早起三不要:秋季养生,早...
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湿地虽然是个现代概念,但对人类来说,湿地自古就是身边最熟悉不过的一...
本报记者 章宁旦绿树环抱的坡地,散放着数堆固体废物,分别有黑色、灰色和灰黑色,在绿色植物的衬托下...
1月19日,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题媒体通气会上,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其中...
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
按照《美丽重庆建设宣传工作方案(2023—2027年)》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了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
近日,蔚来在NIO Day 2023正式宣布与蔚来用户信托、蔚来用户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发起蔚...